走进《两会直播间》,本期节目关注科学技术创新。节目现场连线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,南京市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、江苏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研究员黄南,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徐飞,聚焦南京如何充分的利用好科教资源丰富优势,壮大科技向“新”力,构筑产业攀“高”梯。
习3月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,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。抓科学技术创新,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坚持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起抓,既多出科技成果,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。
近年来,南京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高水平发展的核心引擎,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大力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,持续不断的增加高质量成果供给,并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,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,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聚势赋能。去年,南京29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,居全国第三位。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宁落地。“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”入选中国改革年度30大市域改革案例。
“习的重要讲话,其实就是对江苏各个城市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。”在黄南看来,南京科学技术创新资源丰富,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,重点是下一步如何取得更高突破。
黄南建议,要逐步打破不同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行政壁垒,更好整合科学技术创新资源,营造开放式科学技术创新生态,从而吸引更加多科学技术人才、科研机构加入南京创新网络,形成互动式发展机制,进一步激发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涌现,助力科技成果更快落地产业化。同时,要以场景驱动科学技术创新。在场景建设过程中,要更多向中小型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倾斜,注重推动更多高价值场景。
多元化的投入以及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显然十分必要。南京早在两年前就建立南京市校(院)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,把高校院所“发展之需”当成“职责所在”。同时,连续多年实施市级重大科学技术专项,实施科创企业培育“筑基、强基、链基、固基”工程,锚定科技成果转化“主阵地”,持续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落地落实科学技术人才评价改革国家试点方案,延展科技金融赋能链条,深化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“四链”融合,让政、产、学、研、金的手牵得更紧、心贴得更近,形成产业科学技术创新闭环。
徐飞对此有深切感触,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和省内外的企业界从始至终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,一方懂市场需求,一方懂技术,双方一同进行市场化转化。“我觉得,这种合作方式应该是比较长久良好的。”徐飞说。
“习的重要讲话,为我们高校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。”徐飞表示,“从科研上来讲,高校的科研工作需要走在世界的前沿。目前,我们也是瞄准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需求在进行研究。在人才教育培训上,则要加强产业适配性,要让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。”
在刘庆看来,南京有一批很优秀的大学,有成千上万的企业,要更多地去支持大学做科学技术创新的策源地,去带领企业做产业科学技术创新。他建议,在做应用技术类项目时,要按照企业的真需求来推动资金投入。
今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,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良性循环,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。着眼未来,南京将在创新策源提升、成果转化通链、创新主体提质、改革深化攻坚等方面狠下苦功、力求实效,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,全力打好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关键仗,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高地。